所在位置:首页 > 诸侯 > 正文

试比较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选士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发布时间:2023-08-13 13:38:59 来源:网络 作者:

试比较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选士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世官制 又称世卿世禄制,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时期。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察举制 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即察举制,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两汉的察举,主要是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察科目,所以人们也常说“举孝廉”。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随着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朝时被废除。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由于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等级森严的局面。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度虽然在当时看起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试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科举制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科举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人才选拔制度,他最大限度的为官僚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为寒门贫民提供了走向仕途的途径,这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

相对于科举,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则限制了人才的出仕,汉末与晋末的衰颓也一定程度上与人才选拔制度有关,而且无论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他们都造成了官僚小集体,士族代代相传的后果,为官僚腐败无能提供了途径,更能造成地方割据,诸侯征伐不休,引起国家分裂。但要注意,这些制度都是历史的产物,科举制难以在汉朝、晋朝推广,因为汉代、三国、两晋,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士族集团极其强势,各地宗族在政治经济中都占据一席之地,有时领导人也必须向他们做出妥协(类似于美国总统与由各个利益集团组成的议会之间的关系),而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这是他们垄断仕途的根本,所以若想改革,极为困难。曹操曾颁布求贤令,这就类似于后世的科举,但看看后果吧,自此曹操的后方不断出现麻烦,各个宗族之间勾结,利用皇室的大旗不断制造麻烦,在赤壁之后,朝堂之上扁曹之声不断涌现,曹操一度陷入政治危机。(荀攸、荀彧、孔融等人不断被杀也与此有关)。而且曹操的改革失败了,曹操一死,他的儿子立马对士族妥协,颁布九品中正制,又将仕途的垄断权交还回去,雄才大略的曹操一生的努力付诸东流。

商训 全文解析

商训

陶朱公商训

物以稀为贵 人弃我取 人取我弃

囤积货物 垄断居奇 把握时机 聚散适宜

十二则

一是能识人。知人善恶,账目不负

二是能接纳。礼文相待,交往者众

三是能安业。厌故喜新,商贾大病

四是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五是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

六是能讨帐。勤谨不怠,取行自多

七是能用人。因才四用,任事有赖

八是能辨论。生财有道,阐发愚蒙

九是能办货。置货不苛,蚀本便经

十是能知机。售宁随时,可称名哲

十一是能倡率。躬行必律,亲感自生

十二是能运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商场教训

生意要勒紧,懒惰则百事废。

接纳要温和,躁暴则交易少。

议价要订明,含糊则争执多。

帐目要稽查,懒怠则资本滞。

货物要整理,散漫则必废残。

出纳要谨慎,大意则错漏多。

期限要约定,延迟则信用失。

临事要责任,放弃则受害大。

用度要节俭,奢侈则用途竭。

买卖要随时,拖延则机宜失。

赊欠要识人,滥出则血本亏。

优劣要分清,苟且则必糊涂。

用人要方正,诡谲则受其累。

货物要面验,淮由则售价低。

钱财要清楚,糊涂则弊窦生。

主心要针定,妄作则误事多。

理财致富十二戒

勿鄙陋,勿虚华,勿优柔,勿强辨,勿懒惰,勿固执

勿轻出,勿贪赊,勿争趣,勿薄育,勿昧时,勿痴赁

五字商训分别为:天,地,人,神,鬼。

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

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

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材,取之有道”;

神为勇强,遇事果敢,敢闯敢干;

鬼为心机,手法活络,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范蠡又叫陶朱公。他离开越王勾践的到齐国之初“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地从事农业生产,由于春秋末年的齐国处于今胶东半岛的沿海地带,是社会经济相当发达的诸侯国,富有经商天赋的鸱夷子皮不久便受到商品经济的感染。决计易农为商,并借鉴朋友计然当年向勾践进献的治国七策运用于自己的商业经营之中,取得了卓著成效。

在下商海的经营中他将计然之策运用于商业实践,大致有五个方面。首先,他认为市场行情,如阴阳五行,轮回循环,变动不居;大地时旱时涝,谷物时丰时歉。旱时造舟船,涝时修车马,以备后乏,这是万物之理。其次,知道战争要爆发,就要积极做好战备;了解各类货物为人需求的时令,才能把握市场行情的变化。再次,商品价格,瞬息万变,物价贵到极点,必然下跌,贱到极点,必定攀升。当商品昂贵之时,就应毫不犹豫迅速抛出,视之如粪土而不惜;当商品低廉之际,又要毅然乘时买入,视同珠玉而倍加珍惜。第四,积贮货物,务求完好,以防日后滞销。易腐易蚀的货物,即使价格再高,也不要长期存留,不能轻易囤积居奇。同时,水纳百川,奔流不息,方能汇成大江大河。货币也是一样,如果让资金积滞不用,就会成为一堆死钱。只有使它周转不息,才能变成与日俱增的利润。

范蠡经商的诀窍,在于运用市场价格变化来掌握供求关系,采取“贵抛贱收”的经营对策,他说:“贵上极则反贱,下贱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即商品价格涨到一定程度,买的人少了,商品就会积压,这时就要及时降价推销。而商品价格降低到一定程度,买的人多了,商品就会少起来,价格就会上升,当价格涨到一定程度,要及时把商品抛出销售,以免积压。当价格降到一定程度,又要抓紧时机,及时把商品购进。

不仅在古代,人们学习范蠡的理财思想可以致富,即使在今天,范蠡的理财思想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借鉴作用。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
  • 手游排行榜
  • 手游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