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侠义道 > 正文

2021-04-01历史上真实的关羽与民间信仰中的关公

发布时间:2023-12-04 13:56:41 来源:网络 作者:

关公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关公精神也是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典范。

自宋代开始,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文拜孔子,武拜关公”的文化格局。

中华民众把关公当作正气正义,护国佑民,忠义诚信的精神象征。

儒家尊关公为“武圣人”、“关夫子”、掌管录取、升迁、道德考评的“五大文昌之一”的“文衡圣帝”。

道教尊关公为“协天大帝”、“翊汉天尊”、“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台湾及海外部分地区也有将关公尊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的“玄灵高上帝”。

佛教尊关公为“伽蓝菩萨”、“护国明王佛”、“盖天古佛”。民间尊关公为“关老爷”、“恩主公”,集战神、军神、财神、商旅保护神等于一身的“神上之神”。

关公的影响力遍及全球各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关公信仰,凡是有华裔的族群就会有关帝崇拜。

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珍藏着一部迄今发现最早的由西方出版的中国地图册,这部是1655年欧洲传教士马丁马蒂尼绘制的,这部册子有个明显的特征,每个国家册子上,都绘有代表这个国家形象的人物画像,代表中国形象的就是武圣人关公。

前外交部长李肇星说:“如果你不了解关公文化,在国外和我们华人几乎没有共同语言。”

关公穿越时空,跨越国界,超越阶层,成为儒释道三教共尊,朝廷民间共仰,古今中外同奉的至尊至圣之神,关公强大而广泛的影响力来自其原型--东汉名将关羽忠肝义胆、绝伦逸群的人格魅力。

史书《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是了解关羽生平和人格事迹最主要的史学依据。《三国志》其实是有三本书组成的,《魏书》、《蜀书》和《吴书》。关羽的传记就在《蜀书关张马黄赵传》,

因为关羽在世的时候,蜀汉没有史官,造成史书对关羽的记述很简略。全文只有900多字。但是就是这不到一千字,却对中华文明的进程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元末明初成书的《三国演义》更是将关公的精神人格推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如挂印封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都是史书中明确记载的。

现在就来讲一讲历史上真实的关公有哪些人格事迹。

关羽的出生及早年经历很简略,原文就一句话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

下面我们主要来讲的关羽的人格事迹。

首先要讲的是关羽的忠。

忠是正直之德,是关羽身上所体现特别明显的首要特征。《三国志·关羽传》虽然篇幅很短,但字里行间无不显露出关羽对于刘备、对于蜀汉政权、对于复兴汉室的忠诚和坚决。早年间,关羽“亡命奔涿郡”,恰逢“先主(刘备)於乡里合徒众”,关羽与张飞成为刘备手下重要将领。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关张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三国志·武帝纪》)关羽为保护刘备妻子儿女周全,宁愿自辱清白,不得已折节投降曹操。这也是《三国演义》“土山约三事”典故的由来。曹操“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但关羽对刘备的忠诚矢志不渝,超出曹操的想象。关羽对曹操大将张辽说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曹操为之叹服,说“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三国志·关羽传》)

北宋宰相张商英《咏辞曹事》一诗中说:“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釯。月缺白易满,剑折尚带霜。势利寻常事,难屈志士肠。男儿有死节,可杀不可量。”

赤壁之战前,刘备不断被曹操攻败,关羽对刘备不离不弃,忠贞不二。赤壁之战后,关羽镇守荆州,励精图治,为刘备、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战略积聚物资准备和人员储备。荆州治理有方,连一直觊觎荆州的吴军都督吕蒙都不得不由衷称赞道“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三国志·陆逊传》)后,孙权、吕蒙背盟失信,袭取荆州,“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三国志·关羽传》)纵观关羽一生,忠于刘备,忠于汉室,艰苦备尝,出生入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耿耿精忠,堪为万世楷模。

第二要讲的是关羽的义

义是天下合宜之理,是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内涵极深,外延极广,又极具特质性的道德标准及规范。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圣哲都对“义”的精神做出过许多“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的表述,其中儒家最为击节赞赏,大志所存的,在中华历史人文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左氏春秋》,就是“微言大义”,“集义而成”的重要典籍。

“义”是关羽精神品格的核心所在。史书记载,关羽熟读《左氏春秋》,为时人所熟知。《三国志》裴松之注本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上口”,《江表传》写吕蒙曾向鲁肃说:“斯人(羽)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春秋大义精神是关羽一生的道德追求,和孜孜以求的人格规范。刘关张涿郡聚义,誓以共死;身陷曹营,事君不忘其本,得知刘备下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被曹操称为“天下义士”。《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傅子》称关羽“勇而有义”。直至孙权吕蒙袭取荆州,尽虏羽士众妻子,关羽在麦城解散众军士,令他们与家人团聚,自己却与长子关平、赵累等十数骑突围,大义归天于临沮,关羽大义精神达到顶点。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颂扬关羽:“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毛宗岗在其修改本中也称赞道:“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三国演义》将关羽称为“义绝”,并称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有诗赞关羽: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唐朝大书法家、礼部尚书虞世南赞颂关羽的三字经:“利不动,色不悦。威不屈,害不折。忠耿耿,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

第三要讲的是关羽的诚信

信,从人,从言,意思是人的言行应当一致,坦荡真诚,诚实不欺。《说文》解释:“信,诚也。”《墨子经》云:“信,言合于意也。”《贾子道术》云:“期果言当谓之信。”坦荡真诚、重诺守信既是关羽的做人和处事的原则,也是关羽一生坚守的行为操守和品行。

《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关羽身陷曹营后,曹操察觉到关羽心神无久留之意,于是派张辽去试探关羽去留之志。关羽则开诚布公,坦荡直言:“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白马之役中,“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关羽在对曹操完成许诺后,没有受到名利爵位的羁绊,挂印封金,拜书告辞。

关羽重诺守信,知恩图报的品格受到后人一致的赞扬,并在《三国演义》中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中写道:“赤壁之战后,曹操败走华容道,正遇关羽截住去路。程昱即劝曹操:“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曹操哭告关羽,关羽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放了曹操。

第四要讲的是关羽的勇

勇,从甬从力。力及所至,生命勃发甬甬然也。许慎《说文》说:“勇者,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乃至焉。故古文勇从心,恿。

关羽是武将出身,勇在《三国志·关羽传》中得到了更多的体现。《三国志·魏书》中,魏谋臣程昱、郭嘉等咸称关羽、张飞“勇而有义、万人之敌也”,“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三国志·吴书》也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陆逊称“羽素勇猛,既难为敌。”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其所著《廿二史札记》卷七关张之勇的部份,详细整理了古人以关羽、或关张用作皆为勇将代名词的资料,并且认为“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

《三国志·关羽传》描写白马一役中,写“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极力赞其武勇;在刮骨疗毒一节中,写“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於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极力赞其神勇;在水淹七军一节中,写“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极力赞其智勇。关羽如天神般凛然威武之状,英雄义勇之概,虽千百年后,依然让人敬畏胆颤,景慕肃然。

第五要讲的是关羽的侠或仁

侠,是关羽为将之前及为将之后都一直秉承的个人信念。《史记·游侠传》中说:“所谓侠者,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千里诵义者也。”

因为历朝历代,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阶级压迫,中国的草根民众对于行侠仗义、济人困厄的侠义之道一直抱有着很强烈挚诚的敬意和崇拜。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惩奸除恶”,“相与信为任,同是非为侠。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侯者也”。侠客既可以为了毫不相干的人而赴汤蹈火,也可以为了国家存亡、民族复兴而劳苦奔波。李白《侠客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元稹《侠客行》:“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都具有着同样的侠客情节。

关羽年轻时,曾立志匡扶正义,锄强扶弱,精忠报国,复兴汉室。据《关帝全书》载:“圣帝(关羽)二十岁,告父母曰,儿已有后,足奉祖祢,今汉室将尽,宵小盈庭,谁为扶红日照人心者?遂诣郡陈时事。”《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等文献皆有记载:“圣帝至旅舍,闻邻人哭甚哀,叩之乃韩守义也。遭郡豪吕熊荼毒。吕党连七姓,黠猾事,蔑职纪。圣帝眦裂发竖,命守义至七所,悉斩杀之。”这便是《三国志》中所记“亡命奔涿郡”的缘由。

关羽为将后,侠义之心不减,仁德之心更盛。关羽在北伐襄樊一役中,借助天降大雨,熟知地形,遣兵调将布局得当等有利因素,水淹七军,擒获于禁等兵将三万人。关羽没有滥杀降卒,反而特加优待,将降卒解送到江陵。因人数陡涨,粮食不足,关羽“擅取湘关米”,成了日后孙权、吕蒙企图为背信弃盟行径辩解的借口之一。如《三国志·吕蒙传》所说:“魏使于禁救樊,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讬以粮乏,擅取湘关米。”关羽虽然最终身首异处,但其宽厚仁慈,侠义为怀的精神品格却在光耀千古。

关羽之侠义起于民间,为民除害,获得正义正气的力量,又入于军伍,建功立业,为国立功,同时对整个社会又有张扬正气的作用。关羽的侠义精神,也就由民间英雄而成为历史英雄,成为朝廷民间共同膜拜的偶像了。

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三国志·关张黄马赵传》

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三国志·关羽传》

飞雄壮威猛,亚於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三国志·张飞传》

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傅子》

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冀,恐备之心未可得论也!——《三国志·董昭传》

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也, 权必资之以御我。——《三国志·程昱传》

郭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三国志·郭嘉传》注引《傅子》

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三国志·吕蒙传》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三国志·周瑜传》

曹操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

隋唐时期

1、史臣曰:楚汉未分,绛灌所以宣力;曹刘竞逐,关张所以立名。——《隋书》

2、以先主之宽仁得众,张飞、关羽万人之敌,诸葛孔明管、乐之俦,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几有济矣。——唐·王勃《三国论》

3、将军(关羽)禀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 。——唐·郎士元《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

4、惟将军(关羽)当三国之时,负万人之敌,孟德且避其锋,孔明谓之绝伦。——唐.董侹《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

汉将小卫霍,蜀将凌关张。——唐·岑参《东归留题太常徐卿草堂》

孰与关张并,功临耿邓亲。——唐·杜甫《谒先主庙》

非关羽之绝伦,何以厕迹虎臣、仪形麟阁。——唐·王维《为曹将军谢写真表》

关羽万人之敌,声雄百代。捐躯殉国之志,冒流镝而逾坚。——唐·贺遂亮《大唐平百济国碑铭》

利不动,爵不絷,威不屈,害不折,心耿耿,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唐礼部尚书虞世南颂关羽

忠而远识,勇而笃义,事明君,抗大节,收俊功,蜚英名,磊磊落落,挺然独立千古者,惟公之伟欤!——唐·田德秀《嘉泰重修庙记》

四、两宋时期

狄青字汉臣。元昊叛,屡将兵出战,四年间大小二十五阵,八中流矢,人呼“狄天使”,上观其仪表曰:“朕之关张。”——宋·孔平仲《孔氏谈苑》

颜良文丑知何益,关羽张飞死可伤。等是人间号骁将,太山宁比一毫芒。——南宋·陆游《读史》

侯之名闻天下后世,虽老农稚子,皆能道之。然谓侯英武善战,为万人敌耳,此不足以知侯也。——宋·郑咸《重修庙记》

甘宁关羽至今传,名将为神自古然。生不封侯三万户,死犹庙食数千年。——宋·刘克庄《灵著祠》

关公文化源远流长,其核心是道德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关公文化核心的传统道德精神,就是华夏文明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民族内在精神。无论是真实的关羽还是美化的关公,都是在这种民族道德环境中产生和演化的产物。

弘扬关公文化,传播关公精神,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来龙去脉、本质内涵,也有助于推进道德建设、培养和塑造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激发国人关心道德建设、支持道德建设、参与道德建设的巨大热情,从而提高全民的道德修养,实现共同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方孝孺分析道“左右昭烈,誓复汉室,此其忠义之气,固足以服天下;凡尝为汉民者,皆宜为之悼惜也。”

在三国演义一开篇就做了大段描写。在初识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时,焚香说誓曰“……则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这简短但饱含满腔热情的报国誓言,足能体现有识之士对国尽忠报国安邦之心志。这是对国之忠。对刘备的“忠”有三种成分:为弟视备为兄,事奉兄长;为将视备为主公,报效主人;为臣视备为君,尽心君主。关公屯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礼待二嫂;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当辞去)时:曹操厚待关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赠袍,关羽穿于衣底,上用刘备所赐旧袍罩之,不敢以新忘旧;曹操赠赤兔马,关羽拜谢,以为乘此马,可一日而见刘备;关公斩颜良;关公挂印封金;古城兄弟相会等。关公之忠诚忠义忠心耿耿感天动地,千载之下,犹在眼前。

关公精神的“义”,其义重如山,被三国演义罗贯中称为“义绝”。如义释曹操一节:曹操晓以《春秋》大意,折射出关公的信义;“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透视出关公的仁义;“张辽骤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反映出关公的情义。关公知恩图报,华容道义释曹操,表现的是关羽重情重义,是人与人之间投桃报李,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之本义。此事可用后人诗作评: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关公精神之“信”,出乎一片天然之诚,非为信而信。关公进曹营时言,“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于是就有了斩颜良诛文丑。当得知刘备下落,多次拜辞曹操,不得见。乃往张辽家相探,张辽亦托疾婉拒,遂写辞书:“……今探知故主现在袁绍军中,回思昔日之盟,岂容违背?新恩虽厚,旧义难忘。兹特奉书告辞,伏惟照察。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之异日。”最后,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苦寻义兄,这前前后后凡人难以做到的大信义,连操都不得不感叹: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

关公文化源远流长,其核心是道德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关公文化核心的传统道德精神,就是华夏文明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民族内在精神。无论是真实的关羽还是美化的关公,都是在这种民族道德环境中产生和演化的产物。

弘扬关公文化,传播关公精神,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来龙去脉、本质内涵,也有助于推进道德建设、培养和塑造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激发国人关心道德建设、支持道德建设、参与道德建设的巨大热情,从而提高全民的道德修养,实现共同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热门资讯
  • 最新资讯
  • 手游排行榜
  • 手游新品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