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春秋外传 > 正文

否极泰来寓意好吗?

发布时间:2023-09-12 03:18:18 来源:网络 作者:

一、否极泰来寓意好吗?

否极泰来是好词,多用于褒义词。

否极泰来:坏情况到了尽头,好情况就会到来。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释义:在多灾多难的时期应从容接受等待逆境过去,等逆境到了极点,顺境就会来了。

例句:困难的日子过去了,渐渐地否极泰来了。

二、记录了8个国家的历史,被称为“八国春秋”的是()。

记录了8个国家的历史,被称为“八国春秋”的是(国语)。

《国语》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他的编纂方法是以国分类,以语为主,故名“国语”。至唐,始有人疑问,或谓之西汉刘向校书所辑,或谓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陆续编成,

近代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是战国或汉后的学者托名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将存疑考证。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桥启穗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

《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相传为春秋末鲁国的左丘明所撰,但现代有的学者从内容判断,

认为是战国或汉后的学者托名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国敏卜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鲁、齐旁虚、晋、郑、楚、吴、越八国记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三、国别体史书的简称,被称为国别体,具代表性的国别体史书有哪些?

国别体是以不同的国家为主体,分别记述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国别体史书主要有《国语》、《战国策》《三国志》。

《国语》也被叫做《春秋外传》,或者《左洞脊含氏外传》,它是春秋时期一部重要的史书,据传是由鲁国的左丘明所著,宋代以后有不少学者认为《国语》真正的作者应为西汉的刘歆,这部书分别记述了周、鲁、齐、晋、郑、楚、吴、野哗越八个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跨度五百年左右。

《战国策》描写的是从战国初期到秦国统一六国这240年间的一些历史事件,它主要描写的是战国时期说客们的言行策略以及他们的政治观点,《战国策》的作者无法考证,后世认为它的作者不是一个人,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战国策》的哲学观点倾向于道家,社会政治思想接近于法家,因为与纳笑正统的儒家思想相悖,所以也被后世称为离经叛道之书。《战国策》语言警策,逻辑精密,纵横捭阖,文采斐然,是后世了解战国社会的重要文献资料。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的第四部,它分别描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事件及重要人物,《三国志》最早是分为三部史书:《魏书》、《蜀书》和《吴书》,一直到北宋时期这三部史书才正式合为一部历史。因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继承魏统的晋朝人,所以《三国志》以魏国为正统,魏国内容约占一半内容,吴国占三分之一,因为蜀国没有史官,历史资料最少,蜀国内容只有六分之一左右,《三国志》取材严谨,语言简炼,被后世誉为二十四史中的四大良史之一。

史书中的国别体、纪传体和编年体三种编撰方式,构成了我国历史资料主要骨架,都是中华文明和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别体是分国记载史事的滑铅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也称国别体,是史书的一种体裁。《国语》禅让塌、贺圆《战国策》、《三国志》是比较有名的国别体史书。

《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我只记得这本书是国别体史书,其他不清楚。

国别体是以历指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历史事件。《国语》洞卜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战国策》、《三国志》这些都纳烂穗是具有代表性的国别体史书。

国别体史书的简称,被称为国别体,具代表性的国别体史书有战国策,三国志等。

四、"叁其国而伍其鄙"何解?

意思是:曾把都城分为三区、郊野分为五区。

出自春秋佚名《国语・齐语》。

节选原文:

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叁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译文:

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时,曾把都城分为三区、郊野分为五区,以确定百姓的住地,让核谨百姓各就其业,设置葬地作为他们的归宿,并谨慎地运用六种权力。”

扩展资料

《国语》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改磨基国别史。记载史实的时间,上起西周周穆王征犬戎(约公元前976年),下至韩、赵、魏灭智伯,共约500年间的历史。

写作风格以记实为主,注重客观描写,它不像《左传》、《史记》那样,在文中加“君子曰”、“太史公曰”以表明作者立场之类的评语,而是通过客观具体的描述,让读者自己去细细品味,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内容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通过各有风格、各有特色的语言来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运,记载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用语言记史,生动、精练,为历代所称道。

《国语》共21卷,其体例是分国记载,有《周语》游稿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书》9卷、 《郑语》1卷、 《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

关于它的作者,历史上多有争议。唐宋以前,人们都认为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著。如西汉时的司马迁、东汉的班固、吴国的韦昭、唐朝的刘知几等都持此说。

按照他们的说法,《国语》的成书经过为:孔子作《春秋》后,左丘明为之作传,即《春秋左氏传》。后来左丘明不幸失明,但他“雅思未尽”,根据传注《春秋》时所剩材料,又编著了一本《国语》。故《国语》又被称为《春秋外传》, 《春秋左氏传》被称为《春秋内传》。

然而,唐宋以后很多学者对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一事提出异议,现代学者中也有人认为《国语》是在战国初年编辑而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语・齐语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并最终称霸的过程,就是“三宝完,则国安”的最好例证。

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动荡,各诸侯国之间争战不断。齐桓公为争夺霸权,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在内政上,实行“叁其国而伍其鄙”的政策,“国”就是国都及其郊区。“叁其国”就是把“梁斗国”划分成二十一乡,工商乡六个,士(农),乡十五个。“鄙”就是乡村。“伍其鄙”就是规定三十家为一邑,设一司官;十邑为一卒,设一卒帅;十卒为一乡,设一乡帅;三乡为一县,设一县帅;十县为一属,设一大夫。全国乡村共分为五属,分别由五个大夫管理。“叁其国而伍其鄙”的目的,是为了“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也就是使民众各有其居知渣没,各守其业,不许杂处或任意迁徙。

接着,管仲又进行军制改革,实行“作内政而寄军令”。也就是把军令寓于内政之中,寓兵于农,兵民合一。把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十五个士乡的行政组织是:五家一轨,设一轨长;十轨一里,设一有司;四里一连,设一连长;十连一乡,设一良人。与此相应的军事组织是,每家出一人,一轨组成一伍。由轨长率领;一里五十人,组成一小戎,由里有司率领;一连二百人,组成一卒,由连长率领;一乡二千人,组成一旅,由乡良人率领;五乡一万人,组成一军,立一元帅。这样十五个于乡可以组成三军,从而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军力。

管仲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采取了“相地而衰征”的措施,按照土地的好坏分等级征税。还规定国家经营盐铁事业,设立盐官煮盐,设立铁官掌管制造农具,鼓励鱼盐贸易等等。

管仲创设了“三选”制选拔人才。规定各乡把本乡中有才德武功的人推选到国家中去,是第一搭纳选。这些人经过有关部门的试用考核,将其中优秀的推荐给国君,这是第二选。国君再亲自考核,合格者任命为上卿的助手,为第三选。为了加强国君的权力,管仲要求桓公掌握住生、杀、富、贵、贫、贱“六柄”,实行“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

经过上述改革,齐国实力迅速增强,为后来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手游排行榜
  • 手游新品榜